您的位置是:行业资讯

详细新闻

    中国节能服务市场综述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04-26T15:38:03   阅读:598次

    中国节能服务市场综述

    进入“十二五”后,全社会形成了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节能服务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的组成部分,产业雏形已初步形成,正在迈进高速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一路走来,节能服务经历风雨,终见彩虹!

    节能服务产业成长的坎坷十年

    十几年间,我国节能服务公司从无到有。如果按照发展特点来划分,或许分为三个阶段最为合理。“十五”期间,我国节能服务公司初创,靠单向技术吃饭,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十一五”期间,政府对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进一步重视,出台一系列有利于节能服务公司的政策,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得到不小提升,出现了特定的商业运营模式;“十一五”末期到2011年,企业围绕合同能源管理形成了一系列自有的商业模式,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

    1998年,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我国实施了“中国节能促进项目”,第一次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引入中国。尽管如此,合同能源管理这一在发达国家普遍推行、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却步履蹒跚。

         成立之初,国内的节能服务公司往往是小企业,融资难,信誉度不高、没有抵押物、没有担保,节能服务公司有的只是技术。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中,客户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前期,所有的资金由节能服务公司支出,很多节能服务公司由于资金周转不灵,用能企业汇款不及时,濒临倒闭甚至破产。

    艰难、窘迫,这些词似乎都不足以形容节能服务公司初创时的境况。因为艰难创业的同时,他们也在收获,也在成长,就算经营如此艰辛,他们依然充满信心,一步一步经历蜕变。

    如果说“十五”期间是节能服务产业的“诞生期”,那么,“十一五”期间,就是产业的“蜕变期”,产业终于在艰难发展中迎来了政策的春风。

    在“十一五”GDP单位能耗降低20%的指标下,2010年,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节能服务产业在我国艰难前行了12年后,终于迎来姗姗来迟的政策春风,其力度之大、决心之明确、措施针对性之强,都为业界所乐道。

    “十一五”是中国节能促进项目春华秋实圆满收官的五年。从引进、示范和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到培育、扶持了一支遍布全国的节能服务队伍,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终于完成了一个华丽转身,实现了从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向一个新兴产业的转变。

    这期间,节能服务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产业细分市场也形成了一批充满活力、特色鲜明、颇具规模的品牌企业,他们在合同能源管理市场上创造性地走出了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为我国节能服务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这些公司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带动了产业快速发展,他们是节能服务产业的中坚力量。

    这期间,节能服务公司依靠担保、银行借贷、融资租赁等多重方式实现了资金的有效运用和流通,解决了融资困难,实现了商业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很多节能服务公司的商业模式甚至成为产业的经典模式被后来的企业不断复制。

         是朝阳产业,也是困难的产业,享受着成功喜悦也承受着成长之痛。此时的节能服务产业,更像是前几年企业一拥而入的风电产业,初尝硕果的公司还在吸引更多的公司不断加入。“十二五”的蓝图已经展开,面对更大的市场,能发展起来的企业才是“真金”。

    就在节能服务公司蓬勃发展,不断创新高的时候,2011年12月底,国家发改委的一封通告给节能服务产业敲响了警钟。15家节能服务公司因存在资质申报材料造假或项目造假等问题被取消备案资格,并收回这些节能服务公司所有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奖励资金。

    经历了“十一五”的高速成长,节能服务产业应以更加理性的态度面对“十二五”。

         发展现状: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或将面临洗牌

    2010年4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2010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组织申报工业领域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案例的通知》。相关文件的密集出台,标志着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据调查,我国节能服务产业规模已经从2005年的47.3亿元递增到2010年的836.29亿元,增长了16倍;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从2005年的215.45万吨递增到2010年的2662.13万吨,增长了11倍;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1.6万人递增到2010年的17.5万人,增长了10倍;节能服务公司也从1998年的3家递增到2010年的782家。

    张志勤认为,我国节能服务发展目前呈现三个明显特征。首先,冶金、建材、石化、电力等工业领域的较大型节能项目仍然是拉动节能服务产业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十一五”期间,工业领域的总产值的年平均贡献率均在70%左右。其次,东中西部发展不均衡,“十一五”期间,东、中、西部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分别为48.7%、36.2%、15.1%。再其次,是从商务模式看,节能量保证型处于主导地位,占57%,节能效益分享型占32%,能源费用托管型占8%,金融租赁型占3%。

    根据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2010年全国节能服务公司年度普查,节能服务公司对产业新政策寄予厚望,但超过三分之二的公司表现出了忧虑。

          首先,关于产业政策方面,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但税收方面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相关税收政策还未能落实;地方具体政策与国家扶持政策不一致;国家出台的针对合同能源管理的扶持政策仅限于节能量分享型项目,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及融资租赁型等类型的项目尚未纳入资金奖励范围;政策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则会造成该类型公司对节能服务业的垄断,对其他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形成行业壁垒;注册资金不足500万的小规模节能服务公司被排斥在政策扶持之外,与能够享受到国家财政政策的节能服务公司相比,落差进一步加大;缺少适应市场需求的风险分担机制,政府在用能单位诚信方面缺少相应管理政策,政府机构自身不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方式,节能表率作用不明显。

    其次,关于融资层面方面,由于大多数银行不注重节能,不了解合同能源管理,缺少节能方面的培训和考核,使得绿色信贷仍多停留在纸面,不能满足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需求;缺少对资产规模较小的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融资的相关机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未来权益的交易、质押和保理业务等尚未普遍开展,项目预期权益不能获得融资。

    第三,关于节能服务行业及市场层面方面,节能服务行业缺乏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和管理;缺少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及专家服务平台;用能单位主管领导缺乏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认识。

    目前,我国节能服务公司数量大幅增长,普遍存在规模小,产值不高,产业集中度比较低,大部分节能服务公司技术服务能力和资金实力都较弱。可以看出,根据规划安排,国家相关部门将重点支持有一定规模和技术、资金实力的节能服务公司做大做强,一些资金和技术实力不强的节能服务公司面临洗牌将是不可避免的。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面临的融资难和客户诚信风险更是节能服务公司的杀手锏。大多数节能服务公司都很难从银行拿到贷款,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前期投资大,回收期长,要求节能服务公司拥有大量的流动资金以及抗风险能力,客户诚信风险以及节能量的统计困难是节能服务公司面临的更大风险。一般小型节能服务公司很难独立承担资金压力和客户风险。

         “国内从事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公司经营时间短,大多数公司尚处于发展初期,存在注册资本较小、财务制度不规范等问题,在银行贷款审核过程中信用评级较低。银行无法对项目的质量、项目节能的效益等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使得很多节能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魏玉剑说道。

    央企背景的行业巨头及大型用能单位成立节能服务公司将加速节能行业洗牌。目前神华、中海油、南方电网、宝钢、湖北宜化、上海汽车等纷纷成立了自己的节能服务公司,再加上国外节能服务公司进军中国,导致节能市场竞争加剧,实力有限的节能服务公司很难站稳脚根。

    产业发展趋势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任何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紧密。中国2010年能源消耗总量增长5.9%,达到32.5亿吨标准煤。世界能源消耗约为160亿吨左右,2010年增长率为5.7%。但是能源供给的受生产瓶颈和原有用能结构限制,实现快速增长相对困难。

    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还是新能源产业革命,或者是能源结构调整,诸多议题均需服从于同一任务:如何以更低成本的能源消耗,支持经济的发展。能源成本包括其外部性,包括环境成本、资源成本和国际政治影响等等。由此,能源问题的关键变为——如何节能,才能将节能作为最有效的能源供给手段?

    所以,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成为了国家政策导向的明确选择,也由此产生了节能服务公司能够进入该产业的三大优势:首先,通过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实现社会分工,将节能工作专业化提高节能效率;第二,通过节能效益分享机制,绑定节能专业化力量将节能潜力吃干榨尽;第三,通过节能投资外部化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由节能服务公司开发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并且承担大部分投资的做法能够避免企业直接投资产生的负债,对用能单位生产经营压力有很大缓解。

    但是节能服务产业是新兴产业,2339家节能服务公司中大部分还是新成立的产业新入者。难以像资深同行那样三大优势兼具,新入者由此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主要是大型用能单位为实现内部分工,顺应国家政策导向趋势设立的“资源型节能服务公司”;第二类则是原有节能技术提供商,基于对自身技术的了解和信息,希望能够通过节能收益分享模式增加企业收入而设立的“技术型节能服务公司”,技术层面包括实用技术和管理技术等;第三类则是融资能力较强,以节能服务公司身份,参与节能项目投资,推动产业发展的“资金型节能服务公司”。

    现有情况下,三类型节能服务公司如果以完全竞争模式推动产业发展,导致项目、技术、资金三项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必需的资源被不同的优势集体垄断,则将造成三败俱伤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更有违国家政策导向的初衷。所以,资源型节能服务公司部分采用了工程总承包的模式,通过分包子节能项目给技术型节能服务公司开始自身的学习过程;技术型节能服务公司逐步开始建立自己专有技术的渠道代理机制,向资源型节能服务公司销售自身技术或产品,开始自身的资金积累过程;而资金型节能服务公司,则将不断寻找节能服务产业投资热点,通过项目共同投资等方式,实现自身资金的增长,随后选择自身道路,是金融化后转变为产业投资基金,还是专业化选择节能技术开发研究。

    三类节能服务公司合作、融合的过程也就是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为加速这个融合过程,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协会(EMCA)通过专项培训、融资推介和技术推介等手段发挥了自身的巨大作用。由于节能效果可以向减排效果转化,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环境能源交易所也建设了自己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平台”,致力于在节能服务产业融合过程中,通过各种中介服务手段,占有更多的国内“碳交易资源”。至于融合的过程会需要多长时间,尚无定论,但是相信会很短,毕竟这是一个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时代。

    “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跨越,终于迎来了“十二五”这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十二五”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全国节能服务公司数量大幅度增加,从业人员突破100万人,节能服务产业实现总产值3000亿元,其中合同能源管理投资超过1500亿元,实现节能能力超过4000万吨标煤。同时,加快形成以节能服务为核心的配套产业链,成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的节能环保产业中最具市场化、最具成长性、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朝阳产业。“十二五”的蓝图已经展开,国家节能降耗压力也在不断加大,给广大节能服务公司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巨大的机遇,能不能走下去,走得更好,凭的是企业的技术、融资、创新等多方面能力。